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就是要做范围内的事,而且只做范围内的事,既不少做也不多做。 项目范围管理需要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 明确项目边界;
- 对项目执行工作进行监控;
- 防止项目范围发生蔓延。
项目的范围基准是经过批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和WBS词典。
规划范围管理
规划范围管理是编制范围管理计划,书面描述将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 项目范围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在整个项目中对如何管理范围提供指南和 方向。
范围管理计划是制订项目管理计划过程和其他范围管理过程的主要输入, 包含如下内容:
- 如何制订项目范围说明书;
- 如何根据范围说明书创建WBS;
- 如何维护和批准WBS;
- 如何确认和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
- 如何处理项目范围说明书的变更,该工作与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直接相联。
需求管理计划描述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如何分析、记录和管理需求。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如何规划、跟踪和汇报各种需求活动;
- 需求管理需要使用的资源;
- 培训计划;
- 项目干系人参与需求管理的策略;
- 判断项目范围与需求不一致的准则和纠正规程;
- 需求跟踪结构,即哪些需求属性将列入跟踪矩阵,并可在其他哪些项目文件中追踪到这些需求;
- 可在其他哪些项目文件中追踪到这些需求;
- 配置管理活动;
收集需求
收集需求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确定、记录并管理干系人的需要和需求的过程,其作用是为定义和管理项目范围(包括产品范围)奠定基础。
收集需求的工具与技术主要有访谈、焦点小组、引导式研讨会、群体创 新技术、群体决策技术、问卷调查、观察、原型法、标杆对照、系统交互 图、文件分析等。
需求文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业务需求;
- 干系人需求;
- 解决方案需求;
- 项目需求;
- 过渡需求;
- 与需求有关的假设条件、依赖关系和制约因素。
需求跟踪矩阵中记录的典型属性包括唯一标识、需求的文字描述、收录该需求的理由、所有者、来源、优先级别、版本、当前状态(例如,进行中、已取消、已推迟、新增加、已批准、已分配、已完成等)和状态日期。另外,为了确保干系人满意,可能需要增加一些补充属性,例如,稳定性、复杂性、验收标准等。
定义范围
定义范围是制定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的过程。
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范围说明书是对项目范围、主要可交付成果、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的描述。项目范围说明书记录了整个范围,包括项目范围和产品范围,详细描述项目的可交付成果,以及为提交这些可交付成果而必须开展的工作。
项目范围说明书包括:
- 产品范围描述;
- 验收标准:定义可交付成果通过验收前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条件,以及验收的过程;
- 可交付成果;
- 项目的除外责任:通常需要识别出什么是被排除在项目之外的。明确说明哪些内容不属于项目范围,有助于管理干系人的期望;
- 制约因素:列出并说明与项目范围有关且限制项目团队选择的具体项目制约因素;
- 假设条件;
项目范围说明书的主要作用如下:
- 确定范围;
- 沟通基础;
- 规划和控制依据;
- 变更基础;
- 规划基础。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
创建WBS是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件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对所要交付的内容提供一个结构化的视图。
工作包是位于WBS每条分支最底层的可交付成果或项目工作组成部分,工作包应该非常具体,以便承担者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努力的目标和承担的责任。工作包的大小需要遵循8/80原则。
WBS分解原则
- 每个任务的状态和完成情况是可以量化的;
- 明确定义了每个任务的开始和结束;
- 每个任务都有一个可交付成果;
- 工期易于估算且在可接受期限内;
WBS验证原则
- 容易估算成本;
- 各项任务是独立的;
- 各项任务能被描述的;
WBS分解步骤
- 识别和分析可交付成果及相关工作;
- 确定WBS的结构和编排方法;
- 自上而下逐层细化分解;
- 为WBS组件制定和分配标识编码;
- 核实可交付成果分解的程度是恰当的;
WBS分解形式
- 将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作为分解的第二层;
- 主要可交付成果作为分解的第二层;
- 子项目作为分解的第二层;
WBS目的和用途
WBS的目的和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 明确和准确说明项目范围;
- 清楚地定义项目的边界;
- 可以确定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
- 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 确定项目进度和控制的基准;
- 将项目工作和项目的财务账目联系起来;
- 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顺序;
- 有助于防止需求蔓延;
确认范围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项目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使验收过程具有客观性,同时,通过验收每个可交付成果,提高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获得验收的可能性。
确认范围与质量控制
确认范围:
- 主要强调可交付成果获得客户或发起人的接受;
- 一般在阶段末尾进行;
- 由外部干系人(客户或发起人)进行检查验收;
质量控制:
- 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并符合质量标准;
- 在确认范围前进行,也可同时进行;
- 属内部检查,由执行组织的相应质量部门实施;
控制范围
控制范围是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对范围基准的维护。
范围变更控制包括:
- 影响导致范围变更的因素,并尽量使这些因素向有利的方面发展。
- 判断范围变更是否已经发生。
- 范围变更发生时管理实际的变更,确保所有被请求的变更按照项目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处理。
变更原因
项目范围变更原因:
- 项目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政府政策问题;
- 项目范围的计划编制不周密详细,有一定错误或遗漏;
- 市场上出现了或是设计人员提出了新技术、新手段或新方案;
- 项目实施组织本身发生了变化;
- 客户对项目、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发生变化;
工作步骤
工作步骤:
- 发现偏差:利用项目绩效测量结果来评估偏离范围基准的程度;
- 动因追溯:确定偏离范围基准的程度和原因;
- 决策与措施: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